─ 給16歲勇敢背包客的公開信

致 勇敢的你

最後一張投影片講完,講座來到了Q&A的最後階段,當你舉起手提問時,我的目光轉向你,腦中浮起一種即視感,好像看過你卻一時想不起來,你說出心中的疑問…

「雖然我問過這問題了……請問你在南美中,是否遇見很多16歲左右的背包客一個人旅行?」

我認出你了,之前參加我的環遊世界講座的聽眾,也想起你上次提過的問題,你打算高中畢業後,一個人背上背包出發去旅行,想問問看我的想法,畢竟這跟主流價值觀是相牴觸的。當下我可能回答得不夠完整,現在我想要好好重新回應你的問題。

不少國家有種文化叫做「空檔年(Gap Year)」,通常是中學畢業的學生,在進入大專院校前,用數個月到一年的時間,來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,或是嘗試不同活動來尋找自己的方向。我在澳洲工作的時候,經常會遇到年紀很年輕的同事,許多年紀都十五歲上下,我曾經和一位年輕同事聊過,

「你才十五歲,怎麼會來這裡工作?」
「學校學習告了一段落,我打算先工作一段時間。」
「為什麼不繼續升學?」
「因為我還不知道要學什麼呀!」

這句話令我相當印象深刻,讓我想起高中時我也面臨了一樣的問題,究竟是該選擇一類組?二類組?三類組?高中指考結束,再次遇到同樣問題該選什麼科系才好?回憶起這兩個選擇的時刻,似乎都以我擅長什麼或什麼比較能賺錢去思考,也不確定自己喜不喜歡,或著是不是自己未來要走的路,最後下了倉卒的決定。


當時的我覺得大家都是這麼做的,沒什麼疑問就懵懵懂懂地讀到大學畢業,畢業後步入社會後才發現,很多人從事的行業跟過去所學相距甚大,甚至有人宣稱過去所學的東西,八成以上以後都用不到,當初多年的唸書都是為了拿到文憑,人手一張的社會入場卷。

我開始思考,若是學習之間有更充裕的時間去思考抉擇,像是「空檔年」透過數個月的旅行、義工、工作來拓展視野,探索挖掘自己未來的方向,那是不是就可以更早挖掘自己的可能性,也可以降低學非所用的現象?

其實,”空檔年”不只對學習階段的人有效,對社會人士也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許多人從進入學校的那一刻起,不間斷地唸書到大學畢業,畢業後接著進進入職場找份大家認為的「好工作」,找個大家認為的「好老婆/老公」,努力工作直到退休,等待走向人生終點的那一刻,符合社會期待和主流價值觀的美好人生。我開始問自己何謂「美好人生」,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,對美的詮釋也不盡相同,像是有人喜歡吃鮑魚、魚翅,而我卻比較喜歡豆干炒小魚乾,美好應該是相當個人化的形容詞,那為什麼「美好人生」會被標準化?

有時候照著標準的美好人生走,心底深處卻覺得哪裡怪怪的,好像走得不太踏實,人生道路似乎陷在迷霧中。這很可能是代表著,現在走的路不是自己想要的,只是平常生活工作太忙碌,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問題。


若是發覺自己不適合這道路,卻又無所適從,是否應該給予自已一個機會,走出習慣的圈圈,去旅行遇見不同的人,激盪出不同的火花,再好好地跟自己對話,捫心自問「我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?」,休息思考完了,再次回到軌道上,會發現人生道路好像更清晰了些,接下來踏出的每一步會比之前更踏實,這才是自己的美好人生。

旅程上,體驗過空檔年的朋友們都異口同聲地說,那段歷練改變他們很多,儘管每個人的經歷和得到的答案都不同,卻沒有人後悔當初踏出去的決定,旅程歸來之後,更加了解自己想要什麼,未來該朝什麼方向前進。

雖然旅行不是唯一尋找自我的方式,但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。

最後,我希望再次提醒勇敢的高中生背包客,不要太介意周圍或主流價值觀的異樣眼光,若你確定這是自己想要的,那就放手去做吧!別人口中的美好是別人覺得,而不是你的,根本沒有什麼標準的美好人生,只有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美好。


回來後或許會面臨到些許困難,那是踏出舒適圈的代價,你必須去承擔它,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,但可以告訴你的是:

你從旅程中獲得的成長會遠大於代價,歷練與收穫會成為無價的心靈養分,引導你走向更加踏實的人生。

祝福你,加油!!!

Author

嗨,我是 康康 攝影師、旅行作家、愛山人、講師 走遍六大洲70餘國,喜歡爬國內外山岳

Write A Comment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