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,埃及觀光客數量遽減,尤其是國境之南的阿斯旺(Aswan),遊客更是少之又少,大多人千里迢迢來到這,都是為了去阿布辛貝神殿,而我的口味比較特殊,想去水上的菲萊神廟(Philae),堅持走自己的路!
搭乘當地小巴時,若不瞭解行情,經常會被多收錢,而且有可能是原價的兩倍,甚至三倍價錢。
開羅,一個喧囂吵鬧的高分貝城市。
壅塞的車潮考驗人們的耐心,不絕於耳的喇叭聲鑽入每一個巷弄,荼毒人們的耳朵。街上絡繹不絕的人潮,不論走到哪裡皆是摩肩擦踵,人口密集程度令人瞠目結舌,光是開羅地區人口就高達2000萬,和台灣總人口相去不遠。
前陣子環島時,我特別熱衷於銀河攝影,握著方向盤順著風駕車,時不時瞄一會導航地圖,思考著今晚要去哪看牛奶河。
每抵達一個地方,我都會先確認天氣預報,若是晚上的天氣允許,接著會開啟地圖與GPS確認方位,這個季節銀河出現在西南方,勘察環境若是合適,就會列入銀河攝影點的名單。
這晚預定住在都蘭友人小鄭的家,抵達都蘭時他剛好有事不在家,很晚才會回家。我自先行探索都蘭,尋找適合拍攝銀河的地點,誤打誤撞發現神秘的「都蘭鼻」,距離市區步行僅12分鐘。
「口簧琴?」
「對啊,你聽過它的聲音嗎?」
「像口琴之類的樂器嗎?」
我一臉疑惑的看著轟轟,她笑了笑,從背包中拿出了鐵盒,燈光的照射下,金黃色的盒面閃閃發光,撩起我對裡頭的好奇心。
轟轟小心翼翼的打開蓋子,出現了許多沒見過的物體,材質大多為金屬,像是一把大鑰匙,中間卻有個圓框;少部分用竹片打造,像是超小型茶折,直直一根,與前者造型相異。
唯一的相同之處,中間都有一根長長的簧片,簧片頂端翹起,形狀很特別,看不出如何演奏,這就是口簧琴嗎?
「這…要怎麼弄出聲音?」我試著撥動簧片,簧片快速的前後擺動,但沒發出半點聲響。
「都叫口簧琴了,當然需要用到嘴巴囉!」
只見轟轟隨意拿起一把口簧琴,微微張開嘴巴,牙齒輕咬著琴臺,嘴唇輕輕闔上,接著用另一隻手撥動簧片,發出了奇怪的聲響。
ㄉㄨㄞㄉㄨㄞㄉㄨㄞ~
ㄉㄨㄞㄉㄨㄞㄉㄨㄞ~
ㄉㄨㄞㄉㄨㄞㄉㄨㄞ~
「好奇怪的聲音」我歪著頭說。
琴聲怪歸怪,卻還是可以譜出優美樂章。
「哈哈,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時,都這麼說。」
1. 口簧琴是什麼?
口簧琴──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傳統簧片樂器。
主體主要有兩個部分,一個是框式琴臺,另一個是可前後振動的簧片。演奏者用牙齒輕咬琴臺, 雙唇輕閉,再撥動簧片或拉扯繫附於琴臺上細繩,使簧片振動發聲,原理是利用演奏者的口腔,產生共鳴的聲響。
2. 妳怎麼遇見口簧琴的?
「第一次知道口簧琴,是因為朋友送我匈牙利的口簧琴,我第一次看到這奇怪的樂器,想蒐集相關資訊,卻發現台灣的資訊很少。不過,也因此發現,有些原住民也有使用口簧琴,可是長得不一樣,想在台灣學習,但卻找不太到老師。」
轟轟陷入回憶的漩渦,試著把記憶化成言語,停頓一會,繼續說著她與口簧琴的奇幻故事。
「後來,我有機會去蒙古教中文,行前發現蒙古也有口簧琴文化,便拜託我的蒙古朋友,尋找教授口簧琴的老師。原本沒抱太多期望,因為現在的蒙古人不太玩口簧琴了,沒想到,蒙古朋友神通廣大,居然真的找到老師了!我跟著這老師學了一個月,卻發現從第三週,授課內容又回到之前教過的東西,才發現這位老師,其實是教呼麥的,口簧琴只是玩玩而已!」
這也勾起我的蒙古之旅,蒙古人的個性真的很隨性呢!
「結果,離開蒙古前兩天,發現學校裡有另一位專門教口簧琴的老師,但也只學了兩天。後來,我實在很把口簧琴學好,隔年決定二訪老師,當時學校正在辦給外國人的夏令營,老師告訴我可以邊玩邊教呼麥和口簧琴喔!」
「我飛抵蒙古後才被告知,因為報名人數只有五人,經費不足,結果原本要授課的老師,變成導遊+司機+嚮導+廚師,老師忙個半死,根本沒有時間授課。夏令營結束後,口簧琴老師才有時間授課,但距離回台也只剩一週的時間,幸好,還是有學到一些技巧。算一算,學口簧琴也兩年了。」
「你的琴史也太充滿挫折了吧!」 為了學口簧琴,飛了兩次蒙古,卻遇到這麼多曲折離奇的遭遇。
3. 那麼…你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演奏經驗呢?
彈完,有一個阿嬤走過來說:「可以再彈一次嗎?」
阿嬤說,小時候蒙古人手一隻口簧琴,放牧的時候會彈,但隨著現代化,現在的人不再演奏,只剩下傳統儀式會使用。雖然,還留有琴,但因為年紀的遠故,手指使不出力,彈不出好的聲音。
這時,轟轟意識到,原來不只台灣,世界很多地方的口簧琴,正隨著上一代的離開一起凋零,而且,消失的不只是樂器本身,還有一代人使用口簧琴溝通、抒發的文化與記憶。
「後來,有一位鐵匠朋友,想起很久以前,朋友送他一把口簧琴,但那時他不知道怎麼彈,只好擺在一旁塵封已久。直到聽了我的演奏後,才知道如何正確彈口簧琴,突發奇想,邀請我和朋友們,一起手工打造口簧琴。」
幾個人一起,用廢鋼筋和鋸片,花了整整2天的時間,每個人都親手打造出自己的口簧琴,屬於自己新的聲音,賦予廢棄鐵材新的靈魂,也更了解口簧琴的結構和內在。
3. 台灣與口簧琴的連結?
「泛泰雅族原住民們都有口簧琴文化,尤其以賽德克、泰雅、太魯閣最為著名。以前人手一隻,不只用來傳遞訊息、談情說愛,也拿來抒發情感,聚會演奏,用來對話,是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工具。」
關於口簧琴用來對話的真實性,轟轟聽過一件很神奇的真實例子。 有一次,泰雅族的兩位阿公,阿公A對阿公B彈口簧琴。
彈完。
阿公B問阿公A:「你剛剛是不是問我XXX?」
阿公A說:「對啊,我就是問你XXX。」
換另一位青年彈時,阿公卻說,「你說什麼?我聽不懂。」
對老一輩的泛泰雅族人而言,口簧琴的琴聲,不只是音樂,而是一種語言。
不過,也是因為如此,在日治時期被禁止演奏口簧琴。因為日本政府與原住民有許多衝突,日本政府怕口簧琴聲被當成暗號,讓原住民集結起來,聯手攻擊政府。日本政府禁止原住民使用口簧琴,威脅若彈琴就砍斷他們的手,彈琴的人便愈來愈少,自此,口簧琴文化有了斷層,至今,已經失去精隨。
4. 你推廣口簧琴,是不是想把口簧琴文化帶回來?
「不可能帶回來啦!很多東西失去了,就失去了,回不來,就算回來了,也不是原本的面貌。但我希望讓這古老文化,可以傳承下去,甚至成為新的潮寮。」

![]() |
credits: 轟轟 |
~~~~~~~~~~~~~~~~~
更多關於
口簧琴與演奏家”轟轟“的資訊
歡迎追蹤FB粉絲團→簧呼旅人 x 帶著口簧琴去旅行
羊骨頭除了拿來熬湯,還可以拿來占卜和玩遊戲?
✅ 不知道如何下決定?它可以幫忙指引道路
✅ 家庭朋友聚做什麼?它可玩多種團康遊戲
✅ 可以作為傳統樂器的零件
「我不能給你落地簽,等等和我回去海關辦公室。」
第三天的早晨,火車抵達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的國境邊境,停靠於尚比亞海關處,簽證官上了車辦理落地簽,看了看我的護照和許可函,沉默個幾秒,對我說出宣告。
衝擊力極強的一句話,像是賞了我個巴掌,壓力捲捲襲來,腸子如同打結般難受,一個胃疼的節奏,我該不會要被遣返回坦尚尼亞?
我對著簽證官,大聲念出許可函內容「You are authorized to receive a visa at the port of entry to Zambia」。
「你看!這裡寫著我可以拿落地簽!你們在三蘭港的大使也是這麼說的!」我可不想被遣返。
「就是因為你拿著許可函,代表你是特別的,所以待會和我回辦公室。」
「……那火車會等我嗎?」
「我的建議是…你帶著行李」話一說完,他悠悠哉哉地晃去其他車廂,先幫其他旅客辦理落地簽。
真是糟糕,大使明明知道我會坐火車入境,也說我可以辦落地簽,卻沒想到抵達邊境時吃了虧。旅行久的人都知道,入境任何國家時海關最大,最好不要和海關起衝突,若海關人員被惹毛了,就算原本還有入境的機會,也有可能變成拒絕入境,所以,現在最好的選項是…好聲好氣盡量乖乖配合。
揹著全身家當,目送著緩緩駛離的火車,千百思緒盤旋腦中,人生第一次坐上警車,像是要偷渡被抓到的犯人,被帶進數百公尺外的海關大樓。
「在這房間等著,我們確認許可函後,你才能拿落地簽。」
「大概要多久?」
「不知道,看政府那邊何時回覆,但今天是假日…可能要等一段時間。」
說著說著,海關人員又飄走了,留下我獨自在空無他人的房間。可惡!想到就有點氣,在三蘭港時和尚比亞大使再三確認,坐火車可以在邊境拿落地簽。好啦,雖然現在也是在處理落地簽手續,但這我當初想的可不同呀!!!我想像的落地簽,是和其他旅客一樣在火車上就可以解決,沒想到居然還要下火車,默默地目送火車離開,待會還要找其他交通工具,離開這惱人的海關。
三個小時過後,海關人員終於出現在房間,看著等到麻痺疲乏的我,
「恭喜!這是你的落地簽,你可以入境尚比亞了。」
「……這邊怎麼去盧薩卡(Lusaka)?」我用有氣無力的聲音詢問。
「你要坐巴士過去。來,你可以跟著這年輕人走。」
不知哪裡迸出一位年輕人站在門口,海關像是業配般把他推薦給我。既然是在海關辦公室的人,應該是這裡的員工吧,應該沒問題吧?!雖然有點猶疑,長久的等待令我不耐煩,也相當地疲勞,只想快點離開這鬼地方,立馬起身,跟隨年輕人離開海關,真正踏上尚比亞的土地。
年輕人有善地和我聊天,帶我找ATM去領錢,還幫我擋掉路上的試圖推銷車票的銷售員們,這行舉動讓我備感窩心,在一堆狗屁倒灶的事情之後,這位年輕人根本是苦海明燈,倒楣旅人的救贖。
「謝謝你幫我!」買完車票後,我握住他的雙手,誠懇地道謝。
「呃…喔…不會啦。」年輕人表情茫然回應。
可能我太誠懇了,他可能有點害羞吧。我們揮揮手道別,他回給我一個有點彆扭的微笑,轉身往海關大樓的方向走去,他大概又要去渡化下一位旅人吧?!
後來,我和同車的日本旅人聊天,才發現原來被我視為苦海明燈的年輕人,其實也是掮客!!!因為我買的車票的價錢,比日本人還要高四分之一!
尚比亞呀…尚比亞…,不只讓我目送著火車的離開,花這麼多時間辦落地簽,還要我另外掏錢買車票去盧薩卡就算了,居然在最後,還落井下石介紹一位掮客給我!有沒有良心啊!!!
……差點被尚比亞的海關給氣死。
事實的真相有時很殘酷,但事後回想這段遭遇,反而覺得有點好笑。這也是自助旅行的有趣之處,隨時都會發生不可預期的狀況,有哭有笑有怒有無奈,久而久之,學會如何調適心情,看淡所有不愉快的發生。
昨天下午,決定買今天的車票前往馬德里,從格爾納達到馬
搜尋6/
看樣子沒有刷過啊,網站問題還是信用卡問題呢,但都驗證
結果…沒有…沒有!…沒有!!! 用了各種方式都查不到票,剛剛選得位置,也還沒被預定。
上網查了一下資料,似乎只有西班牙的信用卡沒什麼問題,
聯絡臉書客服,叫我提供付款資料,寄Email到官方客
這下我才領悟到,為什麼市區的各個遊客中心和hoste
一、看準了巴士站很遠,遊客不想要特別跑去買車票。
二、外國的信用卡大多刷不過,也只能乖乖付手續費。
想不透啊,ALSA是西班牙數一數二大的巴士公司,官網
夜晚在索維拉路上漫步,想說明天就要飛往葡萄牙,身上剩
掏出錢包數了數,剩下20 Dirham (68 NTD),一點點的錢,拿去買紀念品吧! 路過路邊小店,看見一副不錯的首飾,向老闆詢問…
「這副多少錢?」
「140 Dirham (476NTD)」
心裡一驚!!! WTH…
也太貴了吧!!! 應該是15~20上下啊,難不成是什麼貴重金屬還石頭?
「我沒有那麼多錢」這是事實,全身上下只剩下20。
「你覺得多少錢才合理」
「我真的沒那麼多錢」
「喔…我的朋友,給你個好價錢,100就好」
「我明天要離開了真的沒有錢」打算踏出腳步離開
店長往前,在再靠近了一步
「50! 給我50就好。」你到底是多想賣啦!!!
「我真的沒騙你…錢不夠」
「那你剩多少錢?」
「全身上下只剩下20」從口袋拿出20元
老闆似乎還不死心,要求我掏乾淨口袋給他看,但現實很殘
「好吧,就20。」首飾遞給我,可能我這隻羊太瘦了,連
走回旅舍,我仍然深陷震驚的餘韻,從140到20,大約
雖然平常我都會殺,但沒想到可以殺到這麼多
結論:摩洛哥不殺價就是肥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