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

生活記事-想法觀點

Browsing

「欸!你為什麼那麼喜歡旅行?」


「可能我們都嚮往自由吧!」



學習時期的我,對旅行只是懵懵懂懂,只記得和家人或朋友,一起去哪裡走走玩玩,吃喝玩樂很開心,喜歡那一種感覺,去哪倒是無所謂,還說不上喜歡旅行。


轉捩點在大四的環島,和當兵前的日本之旅,都是一個人旅行,第一次獨旅、第一次自助獨旅、第一次住青年旅舍、第一次在國外獨自處理所有狀況,才知道原來旅行方式好多種。


兩次經歷改變了我,讓我對旅行的定義和期待有所轉變,讓我更加喜愛上旅行這件事。

我喜歡旅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:

歷史的實踐


學生時期,讀了一脫拉庫世界史,但僅止於死背,為了應付課業考試,讀起來沒什麼實感。旅行後,一一造訪了世界史裡提到的國家,或是地點,讓我把許多歷史事件串連了起來,總覺相當有趣,原來事情的背景都是有邏輯連貫和相關性。

譬如:去過西伯利亞和蒙古國後,我漸漸把北方游牧民族的關聯性連貫起來,匈奴人和西方世界的匈人黃禍;東西突厥分裂,所以土耳其才宣稱自己是突厥的後代;原來,蒙古和古突厥有直系關係。

一次次的旅行,讓我把許多歷史用一步一腳印串連起來,死背的歷史瞬間活了起來,一切都有了道理。

發現活化歷史的樂趣之後,每次到一個國家和地區,我都會閱讀在地歷史,讓自己更加深入當地,造訪景點也會有更多樂趣。

文化的認識


出國旅遊,異國文化與生活是驅使旅人前往的一大誘因。我通常會學一下當地語言的基本用語,以便和當地人交流。

走進路邊小店用餐、買路邊小吃、做公共交通工具、探索傳統市場、晃進本地人的生活區域,進行最真實的文化認識,都是我的文化學習之旅。

遇見陌生人


有沒有試過在街頭、景點或旅舍邂逅陌生人呢?

有時候,不過是問個路,路人就充當起城市導遊,免費帶我走一圈;有時候,搭個順風車,結果不只帶我到目的地,還堅持請我吃飯;有時候,不過只不過聊個天,就變成未來幾天的旅伴。

而且,一次次的相遇和緣分,還有異國文化到衝擊,或許,可以提供不一樣的想法與思考角度,讓自己有更遼闊的世界觀和多角度的觀點。

邂逅的陌生人,不管是當地人或是異國旅人,或許,會成為你旅程中,最難忘的回憶。

與自己對話


資訊爆炸的時代,世界運轉的飛快,我經常馬不停蹄的往前跑,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,但是,你確定前進的方向,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嗎?

一段遠行和出走,或許,是一個讓自己的心,可以靜下來的機會,好好的認識自己,傾聽來自心底的聲音,與自己的內心對話。

檢視自己現在走的路,適不適合自己?
確認自己的方向,是不是該轉換跑道?
或是,如何找到期盼人生中的最佳平衡?

 一些人生的課題,在腳步匆忙的社會,沒有時間和心力去好好思考,或許,旅行時光可以給你個機會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,還有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原因 ── 


「可能我們都嚮往自由吧。」


人生中,有許多責任與義務無法捨棄,但旅行的時光,可以讓我們暫時褪下種種枷鎖與束縛,呼吸著自由的空氣,紓解嚮往自由的渴望,品嚐真正無束縛做自己的滋味。

一次次的旅行,一次次的學習,讓我離自己更近,離自己更近,也代表著離自由更近。


不是身體上的自由,而是心裡的自由,自由是一種感覺,做自己想做的,做自己覺得對的事,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,走在心之所向的路上,心裡自由了,其實什麼也自由了

那麼,你呢?你又是為什麼喜歡旅行?

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☆ 更多 浪跡思維 文章


→ 
【浪跡思維】沒有行程表的旅人
→ 【浪跡思維】如何有勇氣一個人出走?
→ 【浪跡思維】一個人的旅途 – 獨旅者的告白 
→ 【浪跡思維】給16歲勇敢背包客的公開信
 【環球流浪1460天】流浪世界1460天,若是生命中有一種絕對

旅行就是要結伴
旅行就是要一個人
旅行就是要住飯店
旅行就是要住青年旅舍
旅行就是要吃小吃攤
旅行就是要美食美酒
旅行就是要放空充電
旅行就是要充實自己


在和別人聊旅行時,是不是常常聽到「旅行就是要…」?

有時候會有人告訴我,他們會說:「旅行就是要結伴呀~ 不然很無聊。」

「我覺得一個人旅行也不錯啊~ 而且,我不覺得無聊。」我回答。

若你問我,

一個人旅行好?還是結伴旅行好?我會說:「兩者都好。」

住飯店好?還是住青旅好?我會說:「兩者都好。」

要放空自己?還是充實自己?我會說:「兩者都好。」

要吃當地路邊攤?還是餐廳的美酒美食?我會說:「兩者都好。」

為什麼?好的旅行沒有定義嗎?嗯,的確沒有

我曾經覺得,旅行就是要窮遊、住青年旅舍、深入當地與吃小吃攤,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樣的,上述提到的都只是我的個人偏好,既然是偏好的話,那應該是沒有標準的。

其實,「旅行是很一件很私密的事」。

有時候,人們容易有投射作用,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,別人一定也喜歡,認為自己不喜歡的,別人也會討厭,但其實人生而不同,每個人有各自的偏好,喜好當然不盡相同,甚至天差地遠,旅行也是!有些人喜歡獨身一人無拘無束,有些人喜歡和朋友出遊,有些人喜歡飯店的設施,有些人喜歡青旅的氛圍,沒有哪一種比較好 。

就像一群朋友去咖啡廳聚會,會發現大家點的東西都不太一樣。或是,有人問你:「咖啡、茶、可樂哪個比較好喝?」這問題很看人,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旅行的方式和型態也是,都是私人的偏好與選擇。

不管旅行方式為何,只要自己覺得舒適和快樂,就是一場好的旅行。




當我流浪到歐洲時,住在一位朋友家裡,她對我的環球之旅很有興趣,要我多說說旅行故事。

我化為天橋下的說書人,用言語描繪腳步足跡,旅行到亞洲、歐洲、非洲、大洋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、南極洲,漫漫走過各個地球板塊,漂泊流蕩到世界角落。聽得津津有味的她,表示有機會也想來一次壯遊,但她也若有所思的問我,

「旅行的盡頭到底有什麼?」

流浪初期,只是單純的心,坐著自己想做的事,體驗旅行中的生活,不過,隨著旅途接近尾聲,這問題浮上心頭的頻率逐漸上升,站在夢想與現實的交界線,我開始思考問題的答案。

這時候,要先回頭看看自己的旅行初衷,為什麼旅行為什麼踏上旅途

大學畢業後,服完兵役,對人生方向徬徨的我,毅然決然選擇了四年的Gap year,藉由脫離舒適圈與框架下的人生模組,踏上探索自我與追尋夢想的道路。在旅途中,遇見的各種人事物,不管是好的、壞的、哭的、笑的、苦的、澀的,都是旅行養分,同時,也拓展了視野與世界觀,真實體驗不同的異國文化,一點一滴都是學習養分,滋潤著靈魂,使自己一步一步成長茁壯。

走過了60多個國家,不斷接受不同文化的衝擊,與各國朋友和陌生人的對話,擊破固有思想框架,思想集合持續吸取養分膨脹,再加上與內心的自己不斷的對話,使自己可以用不同於以往的角度去檢視事情。許多困惑迷惘的問題,換個角度思考,赫然清晰許多,迷霧漸漸散去,人生方向清晰了不少,同時,旅行也幫助我更了解自己,不再盲從於窠臼,變得更喜歡自己的生活。

種種的淬鍊與收穫,促使我不斷的踏出腳步,一次次背起背包,持續探索不同的國度,藉由真實的一步一腳印,用鏡頭與文字收集世界角落的故事,消化吸收理解反思,成為專屬於自己的旅人故事。

哲學家‧聖奧古斯丁說:「世界是一本書,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。」

旅行的盡頭到底有什麼?

說穿了,繞了一圈還是你自己,不過,是那個──「更好的自己」與「更喜歡的自己」。 



「請問什麼樣的動力,支持著你浪跡天涯呢?」 

近來,有人訊息我這個問題。

數年前,我曾經為自己的未來痛苦掙扎,最後決定要暫時掙脫社會框架,為自己任性一次,放下煩惱糾結出走,遠走澳洲2年,再浪跡到世界盡頭2年。

1460天共4年的流浪生涯中,我邂逅了許多陌生人,交了許多不同國家的朋友,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,不同文化與角度的思考方式,激盪我的思考面向。同時,也遇到許多令人哈哈大笑的有趣發生,品嘗淚流滿面的悲傷故事,還有直擊心靈的滿滿感動,甚至體驗了鮮血直流滿地找牙的感覺,各種酸、甜、苦、辣的種種,不斷地淬鍊著我,使我的靈魂慢慢成長茁壯。

流浪前,沒想到有人可以騎腳踏車,橫越了歐亞非三大洲,而且是以搭帳篷與自炊的方式過活,而且一騎就騎了8年,他現在還在中美洲繼續騎車冒險。

流浪前,沒想到有人可以走路橫跨歐洲,他花了好幾月,從葡萄亞里斯本出發,止於希臘雅典,他說下一次想挑戰從里斯本走到西藏。

流浪前,沒想到許多南美洲人,漂泊遊走於各國之間旅行,有時一直移動,若是喜歡一個地方就待下來,待到膩了再移動,沒錢了就去街上當街頭藝人,或是在當地找些零工來打,他們不怕沒有穩定收入,只怕過得不快樂。

過去被主流價值觀綑綁住,我活在社會與環境對年輕人的期待之下,被給予了標準的人生模組,並且告知其他路不可行,沒有其他可能性。長期被這些言語薰陶,視野漸漸被遮蔽,而看不見其他可能性。

曾經,為自己任性一次,踏上浪跡之旅的我,開始思考…那些被給予的人生模組,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?若是因為社會期待和同儕壓力下,走向不是真心想要的人生,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,那是不是辜負了自己的實際想法?辜負了自己的夢想?是不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?

經過了流浪的不斷淬鍊,知曉不少奇人們,聽聞世界角落的各種人生故事,我漸漸掙脫曾經緊緊束縛的枷鎖,才發現原來人生的路有這麼多種,而不是被限制只有幾個選項而已。

我不想有個後悔的人生,開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?什麼樣的未來樣子,是真實的我想要的?拚上那可能性,我想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或許,走著走著會發現通往夢想的路,並沒有想像中美好,也勢必要穿越許多荊棘,漸漸察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,會沮喪,會灰心,那都是正常的。情緒過後,會發現走在通往夢想未來的路上,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。

走在浪跡天涯的道路上,我發現自己喜歡流浪旅行,對世界懷有無窮的好奇心,想要探索地球的各個角落、走進當地人的生活裡、聽聞不同的人生故事,知曉不同的傳統文化、造訪有著斷壁殘垣的古文明,還有,遇見各種旅行中意外的美好和善意,這些旅行中的種種與片段,不論是喜怒哀樂的情緒,都是支持我浪跡天涯的動力。

不管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,至少,我嘗試過了,也奮鬥過了,在抵達人生終點的那一刻,不再有對夢想的悔恨。

你呢?想要的未來是什麼樣子?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做個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,毅然決然地向前邁進吧!


曾經,我開始旅行之前,都會做很多的行前功課,安排好所有旅程中的行程與細節,包含了要去哪些城市鄉鎮?每天晚上要住哪裡?每天要去哪些地方?景點、景點與住宿間的交通方式?預算花費多少?功課做好做滿,每次考試都100分,旅行時也照表操課,旅行中幾乎沒有意外,發生的一切都是預料之內。

但是,隨著旅行的經驗愈來愈多,我變得愈來愈不喜歡做功課了,究竟是為什麼呢?

2012年底我離開了台灣,開始我的夢寐以求的環球流浪,起初的三個月,我還是每天晚上做功課,為未來的行程做好完全的準備,每天的生活就是出門造訪景點,回青年旅舍煮飯吃飯,上網爬文查資料,功課完成後洗澡睡覺,相同的劇情天天上演,周而復始,漸漸的我開始厭倦了這旅行模式。

嗯?你問我為什會厭倦?有自助旅行經驗的人們應該知道,真的要做好行前功課的話,其實是耗費很多時間的,這代表這我在青年旅舍的時間,其實都被行前功課塞得滿滿的,沒有什麼時間聊天,可是,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交流可是青年旅舍的核心價值呀!

短期旅行就算了,功課總有做完的一天,但長途旅行不同,做完了一天的功課,後面還有一天,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,旅行是來放鬆心情的,不是一直煩惱之後的旅程,反而沒辦法享受當下。

更令人挫折的是網路上的資訊,經常是過期的資訊,尤其愈冷門的點愈難找到最新的資訊。後來我發現,其實,到達當地再問旅舍櫃台,通常只要花個十分鐘的時間,就會獲得最完整的最新資訊,而不是網路上查詢幾個小時,卻只有2~3年前的資訊。

另一個很關鍵的原因,我漸漸發現旅行愈久,愈來愈難照著安排的行程走,因為每一次與陌生人的交流,就會蹦出些新火花。可能原本打算去A點,結果和陌生人聊天,得知了更吸引人的B點,計畫可能就一夕改變,既然旅行的變數這麼多,那我為何要做完整的功課?

最後,我決定當個隨遇而安的旅人,減少做功課的時間,把時間都拿去和他人交流,或是做其他事情。行程不再排得緊鑼密鼓,只大概了解個方向,詳情到當地再問櫃台就好。住宿方面也變得彈性許多,通常到一個新地方我會先訂2晚的住宿,或是到當地再尋找,若是我發現這地方值得我再多待幾天,再另外加訂幾晚的住宿,或是一天一天的加。

我的旅行方式變得很彈性,也可以說沒什麼太多行程,有時候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為什麼會來到這地方,前往的因素可能只是路人和我說很漂亮,或是他很喜歡這裡,也可能是我看到一張照片,就有了莫名的衝動想造訪。有時候,來到一個地方沒有什麼確切原因,就是想看看這個地方。

旅行變得彈性之後,我變成了沒有行程表的旅人,旅程也增加了許多「意外」。像是和陌生旅人聊一聊,覺得他要去的地方比較有趣,放棄原本的目的地,馬上結伴去了另一個目的地;有時候和當地人聊天,莫名其妙就被邀請用餐,甚至住到人家家裡去了;原本只是問個路,結果當地人就帶我出去玩了。我的旅行也變得更加隨心所欲,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不會被既定行程追著跑,心情變得更加放鬆,更能夠專注於當下的人事物。

比起排得很完善的行程表,這些彈性行程下,發生了意料之外的「意外」們,反而是我旅程中最深刻的記憶,安排不完善的不確定性,或是說適當的彈性,使我的旅程多了許多空間,這些「意外」的調味料,有機會進入我的生命,使我的流浪之旅變得更加有趣。

不過,彈性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,有時需要為此支付一些額外的費用。像是有些住宿或門票提前預訂會有折扣,當天或是日期太接近價錢就會提高,尤其在歐洲特別的明顯。再者,若是時間有限的話,會覺得怎麼不把時間花在刀口上?

當然,這也很看個人的旅行方式和接受程度,我相信「沒有最好最壞的旅行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」,同一種旅行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一樣的化學作用和反應,收穫和心得也會不一樣。

你呢?有沒有體驗過沒有完善行程表的旅行?或是,甚至完全沒有行程表的旅行?若是有機會,會想試看看當一位沒有行程表的旅人嗎?體驗一下隨遇而安的快樂。



後記:

必須聲明一下,我不是鼓勵大家當一位什麼都不準備,遇到問題會一直麻煩別人的旅人。若是選擇了此種旅行方式,就要有遇到問題自己能夠解決的覺悟,因為他人沒有幫忙的義務,若是有人願意幫忙就心懷感激,但無法期盼每次都有奇蹟發生,這是必須承擔的風險,端看你覺得值不值得了。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☆ 講座資訊


[台北] 5/12(日) 旬印咖啡 14:00~ 17:00
主題: 俄羅斯(貝加爾湖+莫斯科)與亞美尼亞

[台北] 5/19(日) 旬印咖啡 14:00~17:00
主題:尼泊爾+EBC健行

[台中] 5/25(六) 找路咖啡 (兩場)
下午場:俄羅斯(貝加爾湖+莫斯科)與亞美尼亞
報名連接→ https://forms.gle/D6R1WscJoxMCP9ht8

晚上場:尼泊爾+EBC健行
報名連接→ https://forms.gle/qbGdzeRRNDB1q6NAA

[高雄] 5/26(日) 旅行養分 (兩場)
下午場:俄羅斯(貝加爾湖+莫斯科)與亞美尼亞
晚上場:尼泊爾+EBC健行


※ 如無報名連接,即尚未開放報名,詳情會持續更新於部落格與FB粉絲團。

按我加入 Well Kang To World 浪跡旅攝 FB粉絲團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☆ 更多 浪跡思維 文章


→ 【浪跡思維】一個人的旅途 – 獨旅者的告白 
→ 【環球流浪1460天】流浪世界1460天,若是生命中有一種絕對
→ 【浪跡思維】長途旅行回來,究竟改變了什麼?
→ 【浪跡思維】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
→ 【浪跡思維】給16歲勇敢背包客的公開信


「你怎麼有勇氣出走?如何有勇氣一個人出走?」 


或許,這問題是從我開始經營部落格以來,最常被詢問的疑問。

我相信當你拋出這疑問時,心中一定已經有了想出走的心,只是還缺少臨門一腳,跨出最後一步的勇氣。

不瞞你說,其實我也曾經歷過一模一樣的過程。大四那一年,我天天在煩惱畢業後要做什麼?有些朋友開始考取證照,為職場提前作準備;有些朋友努力讀書補習,打算考取研究所;有些為出國留學而努力。

然而,我呢?打算出國打工度假,回來後再進職場打拼。卻萬萬沒想到,到了服兵役時期,原本1~2年的打工度假計畫,變成4~5年的打工度假加環球流浪!!!

當時,計畫的改變讓我掙扎了很久,心中有股不安全感強烈搖擺,因為未來的不確定變高了,職場空窗期瞬間變4年,以台灣的就業環境來說,這是不太友善的條件。

對未來的不安全感,是當時我出走的最大阻礙。

掙扎了幾天,不斷問自己…要去?…不去?…要去?…不去?終於,在問自己不下一百遍之後,一個轉念讓問題迎刃而解。與其一直在同一個角度糾結,不如換個角度思考,我重新整理思緒,問了自己另一個問題,

「若是不去,未來的我會不會後悔這決定?若是去了,又會如何?」

我試著想像做了不同決定,未來的兩個自己。

決定不去的未來自己,一直覺得很可惜當初沒趁年輕時去圓一個夢,那時應該是最好的時機呀!有了工作與家庭後,反而很難有機會來場長途流浪,退休後呢?我不敢想,畢竟,我不知道當時的身體狀況允不允許。

決定出走的自己,雖然回國後,空窗期讓就職多了些困難,但環球之旅的洗禮,給了我流浪旅行專屬的收穫,獨立自主、獨立思考、不同文化的交融、危機處理能力…等不同能力,我相信人生有很多種可能,而不是傳統觀念給我的幾個選項而已,我相信蛻變後的我,可以闖出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這麼想之後,我覺得選擇就簡單多了,當然不確定性還是在那,但我更討厭會令我後悔的決定,這想法給了我跨出最後一步的勇氣,決定放下煩惱的一切,前往打工度假存環球旅費,並且完成環球流浪歸來。

「一個人出走安全嗎?」

不,一個人出走是有風險性的,連在台灣也沒有百分之百安全的地方,但我敢說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危險,給這世界一點機會吧。你想要成為被保護好好的溫室花朵,還是親眼看遍世界的花朵?若是後者,你可能會在過程中受傷,但承擔風險的收穫,是你加入了世界的大教室,世界給你的課程獨一無二,是溫室所無法給予的。

有時候,若是不承擔風險,什麼也得不到,圓夢的路經常充滿荊棘,但披荊斬棘承受傷痕之後,你得到的東西是無可取代的珍寶。


若你再問我一次「如何有勇氣一個人出走?」

我會反問你「那麼,對你來說,出走的癥結點與恐懼是什麼呢?」

每個人的人生際遇與狀況不同,要化解的課題也不同。首先,我會建議你找出自己的癥結點或恐懼,然後誠實地去面對,嘗試用不同方式去化解,過程免不了掙扎一番,但若發現糾結在同一個地方很久,不妨靜下心來,用不同角度去省思問題,說不定會發現新的解法唷!

課題解決後後,癥結與恐懼漸漸消散,心中撥雲見日,你會發現「勇氣,其實一直都在自己心裡。」
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☆ 更多 浪跡思維 文章



→ 【浪跡思維】一個人的旅途 – 獨旅者的告白 
→ 【環球流浪1460天】流浪世界1460天,若是生命中有一種絕對
→ 【浪跡思維】長途旅行回來,究竟改變了什麼?
→ 【浪跡思維】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
→ 【浪跡思維】給16歲勇敢背包客的公開信



【一個人的旅途 – 獨旅者的告白】 

為什麼你都一個人旅行?

一個人旅行不是很無聊嗎?

為什麼不找朋友一起旅行?

其實,曾經有段時間我出門都會找朋友同行,直到大學四年級有了轉捩點。當時很流行大學畢業前,來一趟騎車環島之旅,我也受到了浪潮的影響,想要環島一趟,好好認識這一塊土地。


起初,我邀請室友一起環島,沒想到他已經答應加入別人的環島團了,但我比較偏好人少的團體,所以沒有加入。經過三番兩次思考之下,我想「一個人就一個人吧!」,於是背上孤獨的行囊,開始一個人的環島之旅。

第一次獨自踏上旅途,我不光不覺得無聊,反而覺得驚喜重重──


因為獨旅的緣故,我的注意力都放在週遭環境,對世界的感受力變強了,發現許多看似稀鬆平常,之前卻沒注意到的細節。

因為獨旅的緣故,我離開了慣有的舒適圈,把心力更加放其他人事物上,加深對各個陌生連接的交流,人生視野更加開闊了。

因為獨旅的緣故,我花了很多時間與自己相處,平常時間都被忙碌的生活與交際壓力塞得滿滿的,多久沒真正享受獨處的時光?多久沒花時間與自己的內心深處對話?多久沒靜下心來思考人生?多久沒面對真實的自己?經由一次次的獨自旅行,我得到不同以往的收穫,也更加了解自己。

既然,一個人旅行的好處多多,為何一個人的旅行會令許多人害怕?

或許,與我們的教育與社會氛圍有關,想起小時候,若是自顧自的一個人或是跟他人不同,會被說耍自閉、異類、不合群,可能會被同儕排擠,嚴重一點的甚至會被霸凌。久而久之,人們開始懼怕和別人不同,懼怕不合群被當成異類,懼怕孤獨的感覺,懼怕久了,把真實的自己給忘了,忘了自己是個獨立個體,成為了符合大眾期待的人。

什麼時候才能與自己交朋友,好好的與自己對話? 

獨旅沒有什麼不好的,使獨旅不好的是對孤獨的恐懼。

至於,為何獨旅者不找伴一起旅行?正所謂…好的旅伴帶你上天堂,不好的旅伴讓你活受罪。

找旅伴有點像找伴侶,適不適合很重要,不適合的旅伴會讓人照三餐自我懷疑「為什麼不乾脆自己走算了???」,玩樂興致被破壞殆盡,熱情灰飛煙滅覺得心累,旅行都不旅行了,分別時會有種解脫感;合適的旅伴不管有意無意的,可以相輔相成相互支持,旅遊的收穫可以發揮綜效,得到1+1>2的效益,分別時還會依依不捨,覺得怎麼旅行這麼快就結束了。

獨旅者並非拒絕結伴,而是寧缺勿濫,通常我們走的是佛系爭旅伴路線,有好旅伴不錯,沒旅伴一個人也很好,不強求不心急不躁進,緣分到了,自然走在一起。以我的例子來說,由於佛系的緣故,通常結伴旅行時間都不長,短的一天幾小時,長的近一個月。



因為沒有一定要有伴的想法,說聚就聚說散就散,處得來想去的地方又一樣,就一起走;處得來想去的地方不同,那也沒關係,各分東西有緣再相見。

一個人從來不是個問題,最怕的是身在人群中卻感到孤獨,而且孤獨的很不自在。

每個人喜歡的旅行方式不同,適合的也不一樣,孤獨與結伴都是自我,沒有好壞、各有千秋。


我始終認為「沒有最好的旅行方式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」。

我們不用異樣眼光去看待獨旅者,一種旅行方式無法適用於每個人,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,不管是獨自旅行或結伴旅行,都是各自的偏好,人生來就是不一樣,只要不影響他人自己又開心,那就是最棒的旅行,不是嗎?

當時,我剛結束1460天環球流浪,回到熟悉家鄉,待在溫暖的家中,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。從四年的遊牧民族生活,突然轉變成穩定的生活、固定的住宿地,軀殼雖然在這裡,但是靈魂卻仍然漂泊四海。

捏捏臉、捏捏手臂……會痛。

有點難以置信,旅行真的結束了嗎?前前後後,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沉澱自己,安撫著想再次遠走躁動,同時,像是收風箏般,把不安分的靈魂一步步拉回來。

存款快見了底,兩袖清風的我開始找尋工作,參加了幾場面試,當然有些面試官對我的經歷不以為然,認為是浪費時間,但也有些面試官對我的長途旅行有濃厚興趣,也問了許多相關問題,其中有一個問題,至今仍然三不五時拿出來問自己。

「長途旅行回來,究竟改變了什麼?」

最明顯的改變是”變得相當獨立” ── 獨自一人經過長途旅行的洗禮,會訓練一個人獨立自主。小到生活雜事,如在異國買菜、不同的公共廚房煮飯、洗衣、蒐集資料情報都要自己來。也由於生活並非規律穩定的關係,幾乎天天都要面對新事物,不斷遇到新的問題與猶疑,每天都要做許多大大小小的決定,新的挑戰不斷出現眼前,不管結果是好是壞,都要自行概括承受與接受。 


還有,任何的突發事件,如被偷、被搶、被騙,也都要有自己解決的心理準備。由於一直不停穿梭於城市與國家之間,身邊大多是萍水相逢的人們,他人沒有義務幫忙,若是願意幫忙是運氣好,但沒辦法每次都期待幫助,通常是要靠自己去解決。在這樣的條件下,也間接訓練應對各種問題與解決的能力。

另外,旅人每天遇到的人們皆來自不同國家、文化、種族、經歷…等,這些背景差異性,可以拓展我們的人生視野。若我們把每個人的人生、想法、生活的集合想像成不同的圈圈,經由直接或間接的接觸交流產生激盪,可以擴大固有的圈圈。通常差異愈大,效果愈顯著,有時不只有相加效果,甚至可以產生綜效,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。

我從來不覺得旅行純粹只是吃喝玩樂,對我來說,旅行流浪是一種讓自己成長的方式,藉由跳出舒適圈,吸收自身集合圈圈外的養分,使自己的靈魂成長與更加茁壯,會漸漸發現眼前的視野逐漸改變,發現更多自己的可能性。

若是把人生比喻成火車,那旅行經歷就如同換軌拉桿被拉下的事實,人生列車偏離原本軌道,逐漸開向另一個未來的可能性。最令人慶幸的是,我們知道這是自己想要走的路,不管前方是否佈滿了荊棘,經歷過風風雨雨後的蛻變的我們,都有信心可以克服萬難,抵達自己的心之所向。

Q:您好,浪跡旅攝,當初選擇離開台灣,出發去環遊世界,對未來找工作的困難不畏懼嗎?

哈囉,您好。

別看我現在一副瀟灑自然,其實,當初下決定也是花了好多時間,也經歷了很多掙扎。

起初,其實只有打算畢業後當完兵,去紐西蘭打工度假,體驗體驗國外的生活。但後來當兵的日子很苦悶,服役的苦澀味起了奇妙的化學變化,促使我情不自禁地,一直上網看環遊世界的文章。

漸漸地,想法從打工度假變成了環遊世界!計畫也從原本的兩年,變成兩年+三年(最後實際四年)。

出國時間一下增加了兩倍,意思就是我回台灣時已經29歲,更不確定的未來,不由得令我擔心了起來,回來之後,會不會不好找工作?當時的我畏懼那不確定性,但是我還是很想去看看這世界啊!穩定的未來與期盼的夢想激烈交戰,究竟該怎麼做?

前前後後,我思考了好一段時間,甚至掙扎到胃疼,最後,促使我做出決定的想法,卻出奇的簡單。我嘗試想像未來的我,會怎麼回頭看當初的選擇。 我看見選擇不出國的我,為放棄的夢想嘆息,有可能會帶著未完成的夢想走進棺木;我看見選擇出國的我,雖然未來會有些波折,但絲毫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。 


經過如此的比較之後,答案漸漸地明朗,猶疑漸漸地消卻,也漸漸不再畏懼。該怎麼選擇有了方向,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那我該做的就是朝這麼方向前進。

是的!我曾經為未來找工作的困難三思過、畏懼過。但當我有了覺悟,知道自己要什麼,決心決議走向自己的道路,就算未來有波折,也會勇敢地面對承受,披荊斬棘地向前邁進。

因為我知道荊棘的後方,是我的心之所在,也是我人生動力的泉源,屬於我的人生之道。 


你呢?找到自己的人生之道了嗎?


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,就不會有失望。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無常,就不會攀緣執著;如果不攀緣執著,就不會患得患失,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。」 ── 《流浪者之歌 Siddhartha》
 
環球旅行的前六個月,因緣際會之下,從旅舍的室友口中,得知了「流浪者之歌 」,在他的闡述之下,我開始讀這本書,這不是本易讀的書,前前後後花了幾個月讀完。當下覺得悉達多的流浪和驚奇體驗很酷,體悟也很不一般,但實著懵懵懂懂的。
 
如今,再會其段落於台北車站,佔於前方細細咀嚼。或許是漸漸經歷了一些事,讓我對人生有些不一樣的體悟,驚覺之前讀不懂的文字,現在卻讓我心有戚戚焉。
 
悉達多發現,無常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就是意味死亡,而是意味變化。任何事物和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位置和關係轉變了,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動,都要依循無常的法則。


 

 

或許,我們能做的就是心存善念、盡力而為,剩下的交給緣份,載沉載浮於命運的洪流,並且接受與承擔。